说起时装模特,有一篇著名文章《新颖的时装,精彩的表演——记上海服装研究所新时装表演队》,报道了1983年在北京的演出。从此,这个表演队便被戴上了“中国第一批时装模特诞生”的桂冠。
“为革命学文化”,但男模特上衣的第5个扣子没扣好。
有人说,“时装模特”概念引入中国是在1979年,标志是那年西方时装大师皮尔·卡丹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搞的一场时装表演。其实他们不知道,早在上世纪30年代,国内大城市就出现了时装模特表演,30年代上海滩的游乐场所,时有欧美模特儿出入其间。据记载,1930年10月30日,上海美亚织绸厂庆祝建厂十周年,曾用本厂出品丝绸,请鸿翔公司设计,制作了24套时装,聘请多位中外女郎模特,在当时的大华饭店舞厅,出场“时装秀”盛况空前,观众踊跃达2000余人,《申报》连续三天报道,在上海滩引起轰动——美亚织绸厂从此组织自己的时装表演队,到1934年已经拥有22位时装模特儿。美亚织绸厂的总经理、清华学堂留美归来的蔡声白,不但经常组织模特营销表演,还拍成电影,远到东南亚推销宣传,堪称开创中国早期时装模特事业的“伯乐”与先驱。
因为提倡艰苦朴素、批判追求穿着打扮,也因为生活水平低下,新中国成立后老百姓的服装趋于稳定,“时装”从群众的视野里渐渐远去,虽然一般人不知道“模特”为何物,但是事实上却并没有消失殆尽;在对外窗口、外贸部门或广交会上,总之在还需要的地方,仍然活跃着极少数的模特,顽强地表演着华丽但不被张扬的时髦衣裳,代表着我们的脸面。
另一方面,在“政治第一”,“工农兵服装”要占领服装阵地的思想的指导下,工、农、兵、学、商,加上革命干部、知识分子,穿上干干净净的日常衣裳,被用来引领社会的新风尚。这幅“男衬衣”模特照片,桌上摆着红宝书、粉笔、钢笔和书本,背景主题是“为革命学文化”,就是当年提倡的“工农兵”服装形象之一,还有中山装、春秋衫、男夹克、大衣、长袖衫、翻领制服、女军服、男民兵短袖衫等等。司机、投递员、勘探队员、赤脚医生、女拖拉机手、农民、干部、女教师、火车乘务员、男女民兵,充当衣架子自己扮演自己,难道不是那个时代的时装模特?
AFIA模特认证体系是针对亚洲模特的骨骼条件,结合国际时尚领域职业模特的规范和惯例,在亚洲地区执行的职业模特资质分级检定...... 详情